发展规划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高教信息>>正文
建设“双一流”,高校亟待拓宽筹资渠道
2017-04-25 14:35     (点击: )

 

目前我国共有高校基金会近500家,但资金规模、管理水平仍然不足——  

建设“双一流”,高校亟待拓宽筹资渠道  

 “发展教育基金事业,多渠道汇聚资源既是今后高校建设‘双一’流的若干子目标之一,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有力保障,更是大学社会责任的体现。”在415日举行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教育基金发展的中国路径”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表示,教育基金会这一组织形式扎根中国20余年来,其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建设“双一流”背景下,大学及其教育基金会应该做出怎样的战略选择?这是高等教育管理者、研究者们不得不去思考且应着力加以回答的问题。    

据了解,自1994年第一家高校基金会——清华大学基金会的成立拉开了高校基金会发展的帷幕,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高校基金会近500家。  

“尽管我国高校基金会近年来在捐赠规模上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与国外一流高校教育基金相比,我们在捐赠资金规模、资金管理水平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筹资策略、方法等诸多方面缺乏战略性规划,筹资主动性欠缺,后续项目管理、反馈机制不健全,校友管理创新性不足,对潜在的捐赠者吸引力较差。”郑水泉说。  

近年来,中国富豪将巨款捐赠给国外高校的新闻屡见报端,这一现象在中国高等教育界产生了相当消极的影响。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在高校基金会快速发展但问题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实现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并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洪成文表示,当前美国大学基金呈现出募捐日益大额化、学科发展成重头戏、募捐高度专业化、校长高度重视等鲜明特征。他认为,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不能局限在当前的规模范围内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大学教育基金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众多与会代表也认为,从总体来看,我国的高校基金会还处于初创期,在优化治理结构、加强专业管理、拓宽筹资渠道、健全信息公开监督体系等方面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今年1月,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实施办法,要求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对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加大资金、政策、资源支持力度,同时提出建设高校要积极争取各方资源,形成多元支持的长效机制。  

郑水泉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高校自身也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捐赠,健全社会支持长效机制,多渠道汇聚资源,只有这样,高校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逐渐增强。  

“应根据教育基金会定位、机制、运行、监管等方面的特殊性,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通盘考虑,做好顶层设计,实现教育基金事业统筹协调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有力支持。”郑水泉说。  

(《中国教育报》2017417日 作者:万玉凤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