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高教信息>>正文
董纪昌:大学教育评价改革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2024-04-24 15:06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新媒体“中国教育评价” 审核人:   (点击: )

 

 

大学教育评价是高校办学的指挥棒,是推动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家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需要高校建立科学完备的教育评价体系作为引导和支撑。中国科学院大学作为以科教融合模式办学的研究型大学,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的教育评价改革之路。

一、大学的初心使命与独特办学模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继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精神品质与资源禀赋,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早在1951年,为解决新中国高层次科研人员严重不足的困境,中国科学院开始招收研究实习员,开启了科教融合育人的历程。1978年,“科学的春天”到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大量科技人才作为支撑,中国科学院成立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规模化、建制化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步入新时代,尤其是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高校以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推动改革创新发展、实现系统性跃升和质变指明了方向。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的背景下,中国科学院大学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围绕以教育支撑中国科学院占领科技制高点、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定位,深入推进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学校在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二、大学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目标与认识

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目标导向、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探索与资源配置联动的机制,激发调动科教融合办学各方的积极性,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协同效能,推动学校创新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经过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文件精神和广泛研讨,学校对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形成三点共识:一是方向上的共识。教育评价改革绝不能照搬照抄,一定要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制定学校教育评价改革的办法。二是内容上的共识。高校教育评价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覆盖办学的方方面面,构建系统化的教育评价体系,绝不能片面强调科研评价并以此作为裁撤学科专业的依据,绝不能弱化立德树人的能力。三是方法上的共识。高校评价不应是单纯的量化评价,过分强调排名、计量、高引用指数、影响因子等量化要素极易导致办学的非理性行为,因此一定要坚守办学的初心使命,探索科学评价方法。

三、大学评价体系的实践探索

中国科学院大学在评价体系改革实践中提出,要围绕新时代深化科教融合、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目标制定改革方案。在评价方向上,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解决时代关切问题的能力。在评价内容上,坚决破除“五唯”顽疾,开展涵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维度评价,推动评价重心由数量向质量转移。在评价方法上,强化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有效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重视数智时代基于大数据的实时评价,强化评价时效性。

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与办学定位相契合的师资队伍评价体系。在评价导向和评价内容上,健全以品德、创新价值、能力、实绩和贡献为导向的师资队伍分类评价体系,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岗位晋升、评优奖励等的首要要求。突出质量导向,对岗位教师强化对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考量;对校部教师,除强调教育教学质量之外,兼顾对学术贡献和社会贡献的评价,将教学研究、调查报告、教材编写、教学获奖、发明专利、成果转化等纳入评价体系。坚持分类评价,基础研究类强化原创导向,探索长周期评价;应用研究类强化目标导向和团队协作,探索市场、用户、第三方深度参与的多主体评价;技术支撑和保障类强化支撑贡献和保障能力。

在评价方法与手段上,实行周期性评价、同行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实行首聘期和续聘期,设置长聘体系预聘岗位离校缓冲期,鼓励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强化同行评价,在长聘体系人才引进和岗位晋升时引入第三方国际评估;学校评审强调完善评审专家遴选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学科专家库;建立多维度科研活跃度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通过大数据平台收集科研人员在学术圈、学生间、同行间、产业界的科研活跃度,拓展评价维度。通过调研院系、征求意见,丰富评价参考依据,不断优化完善多维科研评价体系。

学校不断优化学生评价,以评价激发学生科技报国志向、涵养科学精神、追求学术卓越、促进全面发展。学校进一步明确培养要求,优化全链条分类人才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在人才分类培养方面,学术学位强调科教融合,鼓励原始创新、勇敢探索前沿;专业学位强调产教融合,构建多元化考核模式,瞄准行业企业关键技术,强化工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建立适应拔尖人才早发现、早培养的综合评价体系,甄别和遴选有科研志趣和创新潜质的学生,前置拔尖人才培养的链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兼顾知识掌握与能力提升,注重增值评价。此外,学校还积极探索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口径评价体系和相应激励机制。为达到目标,学校大力推进教育评价数字化建设。目前正在建立和不断优化数字化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画像与电子档案袋系统,以系统收集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数据,精准评价学生成长动态,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总之,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学校致力于培育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质量文化,将教育评价作为自我诊断、自我改进的手段与依据,不断推动学校改革创新发展。我们认为,高校在改革和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从自身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出发,系统构建评价体系;需要在国际坐标中反映办学水平,鞭策自己不断追求卓越;需要强化立德树人根本、强化服务贡献的评价导向,促进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高质量的教育促进高水平科研、凝聚一流人才,服务支撑占领科技制高点,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

董纪昌,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决策分析、房地产经济与金融、PPP理论与实践、宏观经济管理等。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应急管理项目以及财政部、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委托的研究课题,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员等荣誉与奖励。

   文章转自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新媒体“中国教育评价”(微信号:zgjypj)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