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部
 本站首页 | 机构概况 | 发展规划 | 工作动态 | 政策法规 | 高教信息 | 高校章程 | 数据师大 | 通知公告 | 文件下载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高教信息>>正文

新常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2015-10-27 00:45 《大庆社会科学》 (点击:)

 

新常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戴恩泽  

 

 

大学生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群体。这个年轻的群体接受着高等教育,行使着自主学习的权利,享受着踏入社会之前最后的无忧无虑的求学时光。无忧无虑,是对他们心理状态的贴切定义;无拘无束,是对他们学习状态的理想解读。恰恰是这样的“自由自在”,使得许多大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和人生的兴趣,从而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实现了学术研究上的深层次进步。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因为过分放松的心态和过度放纵的行为,让自己错失了在专业学习和思想认识上更进一步发展的宝贵机会,匆匆走过大学时光,随即被湮没在竞争激烈的茫茫人海之中。如何在新常态下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所有高校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困局  

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能回避当前这个与众不同的时代背景。早早地接触网络,甚至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与网络技术一起成长,这样的成长环境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所不曾面对的。更加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随着网络在社会中的快速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化带给大学生的冲击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思想认识的表面,汹涌而来的新时代浪潮甚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设置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一)思想多元化难以逆转  

思想多元化是新常态下大学生思想状态的突出特点。在网络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在成长中早早地便通过网络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群。尽管这些人是通过虚拟的网络环境存在于大学生的生活之中,但是这些“虚拟角色”给大学生们带来的思想冲击却是客观存在的。由于习惯了在网络环境下随心所欲地表达个人思想和观点,思想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共性特点。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在思想认识层面的高度共识,是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统一起来。多元化的思想恰恰成为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最大对手。  

(二)表达个性化层出不穷  

如果说思想多元化仅仅是个人思想理念在互联网文化影响下的发散性结果,那么表达个性化则正成为新常态下大学生外在的典型特点。曾几何时,莫名其妙的“火星文”搞得人一头雾水。现如今,代替那些稀奇古怪符号的是每天涌现出来的“网络名词”。各种新兴词汇因为某个典型人物或者典型事件而火爆网络。这些在外人看来意思不明的词汇却被大学生们追捧为新兴文化,不断在生活中效仿、追捧。正是这种莫可名状的“赶时髦”,让习惯了生活在各种新兴语言交流方式环境下的大学生们,对高校教师们的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甚至授课方式产生了厌倦,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大不便。  

(三)生活随性化愈演愈烈  

在教育方面,高校的原则主张是鼓励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才。这是实现从学校到社会良好过渡的必然之选,也是为了充分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意为之。然而,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既往的学习生活中学到的是在监督督促下的“加班加点”,他们对于新鲜知识的获取依赖的是“课后作业”。对于一个完全自主的生活环境,大学生们对于高校学习生活的理解更多的是“自由”、是“解放”、是随心所欲的放松一段时间之后“应付一下考试”。这种心态上的放松会在不知不觉中演变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散漫。当散漫成为一种习惯,大学生们的生活态度也就开始变得随性起来。随性的生活态度会降低大学生对于高强度学习要求的适应性,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的学习方面,大学生的自觉性会随着生活随性化程度的提升而不断下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基础工程和希望工程。然而,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看,造成这种“困局”的根本原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和教育教学形式与网络文化普及的新时代脱节。因此,只有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跟上社会发展的形势,转变工作方法,寻求创新,才能有效地化解和消除由于时代文化的变化造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局。突破“困局”的途径至少有三条。  

(一)推陈出新,创新教育形式  

从根本上讲,思想多元化的直接产物就是同时出现在一间教室中的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五花八门,难以统一。但是,教师只有一个,教师的思想无论再怎么创新和丰富,都不可能全面涵盖所有学生的思想。所以,此时就要增强教学力量的多元化,用创新的教育形式,汇集多种教育思想,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思想交流的“殿堂”,这样才能让思想多元化的大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思想交流,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自我修正。解决教育形式与时代脱节的关键,就是要创造一种符合新形势的课堂教学形式,并将这种形式固定下来,变成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模式。  

(二)紧贴时代,完善教学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要与时代的发展变化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是教材,而教材传播的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内容,这就决定了教材本身的“时代感”必然达不到让所有当代大学生满意的结果。可是,真正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材内容的“时代感”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教师恰恰是那个将古板的教材内容赋予鲜活时代感的“传道者”。所以,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认识的时代感,才是完善教学内容,将时代感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关键。简言之,就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尽可能地紧贴时代来解读和阐述相关的理论内容,将经典理论在当前生活中的显现揭示出来,引导学生从社会现实反思经典理论。  

(三)求真务实,改良教育过程  

自学为主的学习原则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决定了高校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自我消化和理解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受教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无论教师采取怎样的方式去组织和开展教学工作,大学生都没有办法将各种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认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就不会得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也就难以体现。由此可见,只有改变完全自我的“受教过程”,让相关知识的消化过程从思想层面的领悟和理解转化为行动层面的认同和遵循,才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及时介入、及时引导,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扎实有效地展开。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规律和新途径,对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提出三点建议。  

(一)互动教育,让课堂教学带来惊喜  

结合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打造成师生思想交流的“殿堂”的创新设想,高校可以邀请那些在学校任职的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授、社会公众人物或成功人士,采取视频连线、电话采访或者互动讲座等方式,在不事先通知学生的情况下,由教师出面和相关人员就教学的内容、互动的话题、教学互动的核心思想等内容进行事先沟通,然后由教师在课堂上设置话题,并从相关的话题入手,直接当场给相关人员打电话或者视频连线,给学生造成一种绝对的意外和惊喜的感受,然后再通过现场沟通的形式,将这种全新的与社会明星、成功人士或者专家教授现场互动的教学方式固定下来,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学课堂变成充满惊喜的教育新园地。同时,也让学生们从与成功人士的直接沟通中,真切而深刻地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让所有大学生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忠实粉丝”。  

(二)大胆创新,将新闻解读引入教学  

回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本身,教材中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诞生的时间距今已经较为久远,所以教师们只好将那些措辞严谨刻板的理论教条变成当代大学生能够理解的“时代话语”,可是教师们是不可能紧追着网络文化的所谓热潮来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进行创造性解读的。在这个时候,教师们就可以借助那些紧贴时代的新闻稿件的帮助,用最新的政治语言去解读经典的理论教条,将教育的权威性和媒体的权威性结合起来。具体地说,就是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将对各种经典理论的解读与各专业媒体、官方媒体对于各新闻事件的解读结合起来,和学生们一起通过分析和解读时下的热点新闻事件,来实现将经典理论与时代的挂钩衔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才能让学生意识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融入社会的必由之路。  

(三)拓展课堂,将实践教育走进生活  

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有限的课堂上接受了新鲜知识之后,需要利用个人的时间来消化和理解这些知识。可是,由于大学生普遍是自主安排学习生活的,所以一旦离开了课堂,教师们对于大学生是否能够如自己所期待的那样深刻地理解教学的内容是完全没有能力掌控的。然而不掌控这些,教学效果是否到位就难以体现。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突破课堂教学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限制,要设置一些“社会实践课”。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开设“微信群”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在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发起一个互动话题,然后邀请所有群里的学生发表观点,参与话题的讨论,而这些讨论“作业”的完成情况将可以被教师用在对学生日常学习表现的测评当中。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比较主动地掌握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状态,了解大学生们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能通过这些话题的发布让大学生们适当绷紧一根学习的弦。  

四、结束语  

独辟蹊径巧施教润物好雨细无声。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单纯是完成一门学科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生活理念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必须直面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必须创造性地迎接新常态下的新要求、新挑战。只有这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和价值,利用有限的工作创造无限的可能,让更多的大学生成为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让更多的大学生成长为伟大祖国在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才。  

                                      (来源:《大庆社会科学》,2015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