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高教信息>>正文
论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要义
2015-10-21 01:32   《中国教育学刊》 审核人:   (点击: )

 

              论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要义  

     

           祝新宇 李嘉骏  

纵观世界范围内的各类教育改革活动,其无论在何种理论或思想的引导下展开,都无法回避一个现实矛盾,即教育改革不仅是理论的构想和实验,更是基于现实诉求的具体改革行动的集合。因此,我们对教育改革的研究与思考不能只停留在宏大的理论思辨上,而应探索宏大理论与具体实践行为的对接与融合,从而提高教育改革的生命力和实效。从这一意义上说,厘清教育改革的实践逻辑,明了教育改革的实践规则,对于教育改革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推进显得至关重要。对于已历经四年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综合改革实验,而言,这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性教育改革实验也时刻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一、 实践性: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实践的起点  

在探讨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逻辑问题时,我们需要明确其内在的逻辑起点,这是一切有意义的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思想和行为的生发之处,也是改革内在规律的根本所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从其建立之日起,人们就冀望这场改革实验能为国家决策服务,为教育的第一线改革发展提供服务。因此,就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目的来说,其有着非常强烈的为教育实践服务的取向,即实践性是决定具有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特质的实践逻辑演绎、展开的内在起点。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实践变革是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内容  

对于这一命题的分析,首先需要我们认识三个重要前提因素。一是教育活动的实践属性。尽管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相同,但毋庸置疑的是,教育是一项不可缺的活动,没有,教育就失去了实际意义。而在这项高度涉及的活动中,仅凭一腔热血或满脑的思想是无法实现教育现实价值的。只有通过的实际教育行为,才能达到教育活动对的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这种实践属性决定了任何教育相关活动都不能将实践从其名单上剔除。二是教育通过改革促进发展的要求。这既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对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教育不断完善的自身需要。教育活动不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系统,而是存在于整个社会体系之中。它既能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也须适应社会变革对其提出的要求。教育活动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通过积极的变革来应对自身完善与发展的诉求。三是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立足区域本土的改革实验。与以往的一些宏大改革不同,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是站在一片具体的教育土壤上所展开的。这意味着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尊重本土、立足本土,时刻面对鲜活的本土教育现象,要随时通过改革实验来解决一个个真实的教育问题。因此,教育的实践属性、改革需求及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本土性三大前提因素决定了实践变革是这场改革的根本内容。  

(二)实践理性是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指引  

实践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属性,但仅靠实践无法解决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所有问题。因为单纯的实践往往停留在感性的经验层面,而不能深刻地透视复杂教育现象背后的本质所在,无法找到教育改革的内在规律与规则,从而陷于简单的经验重复,出现治标不治本盲人摸象的情况。所以,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既需要实践的勇气,也离不开理性思考的指引。但是,这种理性并非纯粹意义上的理性,不是远离实践经验的理性。只有在改革实践现场中所升华出的介于纯粹理性和实践经验之间的实践理性,才能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的力量相融,为改革提供切合现实的深层次引领。  

(三)复杂多变是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形态  

在区域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有许多人关注什么叫区域教育综合改革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包含了一个重大的改革命题,即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理论意涵是什么。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愈加感到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实践形态的复杂多变,其理论意涵的表述也同样充满了复杂和变化。首先,区域教育综合改革不是一个单向度的事物,而是受到区域社会环境、人员、物质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其次,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所涉及的各类因素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这使得改革呈现为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最后,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本身就是一次教育改革的尝试和探索,并无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始终是一种复杂多变的实践形态。  

(四)整体协调是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实现路径  

在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实践中,整体协调是实现改革的重要路径。由于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变革复杂多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将整体推进写入了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改革方针之中,着意突出改革的整体性。所谓整体协调,首先是为了应对众多改革因素共同影响教育活动的复杂性问题,从多个向度整体推动改革前进,实现改革的综合性;其次是针对各类改革因素的动态变化特性,在整体推动的基础上,根据改革现场的实际动态,合理协调多个向度下的各类改革因素,以达到改革有效实践行为的即时生成,从而使改革实际效应最大化。  

 

二、 理念塑形: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实践的方向  

在确立以实践性为改革的逻辑起点后,我们还需要明晰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逻辑方向,这是改革的实践逻辑合理展开、演绎的重要前提。  

(一)理念塑形是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实践理性的现实指引  

笔者认为,实践理性是介于纯粹理性和实践经验之间的从实践中升华出的一种理性。它在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逻辑中起到两个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直达改革的内核,将改革从纷繁复杂的实践经验中解脱出来,上升为一种理性的思考,防止改革陷入实践的迷思;二是为改革的实践行为提供逻辑方向,为改革实践行为的内在关联和逻辑规则奠定基础,达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为了在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真实场域中体现实践理性的上述作用,我们需要将其转化为一种具体的实践映射———理念塑形。在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实践探索中,理念塑形对实践理性的映射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对纷繁复杂的具体改革实践行为和经验的理性提升;二是对具有区域本土性的教育改革理念的汇聚、透视与定型;三是对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实践的理念统领,明确改革的实践逻辑方向。简而言之,理念塑形是基于区域教育本土实践的教育改革精神信念、思想观念及推进思路的动态的理性聚合与升华。  

(二)理念塑形的实现:实践经验与学术反思的融合  

在理念塑形的动态过程中,尤其要避免出现在一系列理论之上开创出一种新的理论,来说明、论证并希望其能够指导这种教育改革实践的局面。在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活动中,理念塑形的实现必须要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在经历了反复的改革探索与磨合之后,我们逐渐体悟到,理念塑形的达成一方面必须要做到对区域本土教育发展历程、文化、风格、经验积累有充分、全面、深入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提炼出区域本土教育中的实践精髓;另一方面还需要跳出教育实践的框架,从纯粹的理性视角对这些实践精髓进行学术思考,从中进一步得出教育实践在精神、思想层面的核心理念,并以此来塑造、指引整个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活动。因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地方政府的院区共建”“专家常驻机制等合作方式,正是为实现理念塑形经验+ 学术的一种有益尝试。  

(三)理念塑形的力量:坚定而独特的改革信念与气质  

理念塑形的达成对于区域教育综合改革而言,其精神统领和实践指引的效用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杭州下城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经过长期的实践积淀和深刻的学术反思之后,逐步孕育出具有下城特质的教育改革理念———区域教育生态理论,并对该理论的核心内涵进行了理论廓清,提出敬畏生命”“教育:人是目的”“生态智慧”“教育基因”“教学伦理等重要命题,成为引领下城教育综合改革的精神信仰和教育价值观,形成了教育综合改革的聚合力,并使其成为下城教育的一张金名片。  

三、 实地生成: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实践的策略  

 

在确立以理念塑形为改革实践的逻辑方向后,我们还需要遵循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实践的内在逻辑策略。这是改革的实践逻辑合理展开、演绎的重要原则。  

(一)实地生成是应对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复杂多变的现实策略  

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实践的主要形态是复杂多变,因此,单纯化、理想化的线性改革策略很难从容应对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在各方面出现的各种复杂变化,无法在实践中体现改革的理念、意图或设想。反之,采用完全置身实践之中,以直观描述、细节观察和问题解决等多线程的微观策略来推动改革的策略,则容易被动挣扎于纷繁无序的具体实践细节之中,逐渐失去改革的主动权。  

针对上述问题,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需要遵循一种更有智慧、更贴合改革现场的实践策略———实地生成。实地生成所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以承认区域本土教育实践的生命力为前提,尊重区域本土的教育实践生长;二是区域教育实践的生长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即时性,但其背后有着一定的内在关联,而非杂乱无序;三是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活动一定要在顺应和鼓励这种本土教育实践生命成长的基础上,以智慧即时激发、碰撞、创造、生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改革实践策略、举措和方法。  

(二)实地生成的实现:实践现象与理性思考的对话  

实地生成在实际改革过程中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其离不开鲜活的、即时的教育实践素材,这是其就地生发的基础;二是其并不意味着拥有了大量的实践现象和素材之后,改革的实践活动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发展起来,通过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其自动生长为改革的理念、思路、举措等;三是其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在实践现象和素材之上迸发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改革路线,生成具有不同地域烙印的区域教育综合改革。  

基于上述三个问题,实地生成在具体的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活动中急需找到一个生长点,使其能够在复杂的教育实践土壤中播下激发改革生长的种子。在区域教育综合改革中,这个生长点就是实践现象与理性思考之间的碰撞、交流、对话和激发。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要素:第一,对鲜活复杂的改革实践素材和现象的深度发掘与把握;第二,学术的、理性的智慧激发、设计和引导;第三,实践现象与理  

性思考间常态化、深层次的碰撞交流。因此,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各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常驻的专家团队都积极探索和开展绿色通道”“绿色约谈”“多圈层对话交流等改革机制。  

(三)实地生成的力量:充满生命张力的特色改革模式  

通过实地生成,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在国内不同地区、不同教育状况、不同改革需求等复杂情况下,相继生成了各具特色、充满生命张力的改革模式。例如,杭州下城区提出了高位均衡、轻负高质实验模式;成都青羊区制定了城乡  

统筹、质量领先的奋斗目标;大连金州新区推出了多元开放、国际融合的发展思路;宁波鄞州区形成了高位提升、惠及全民的改革方向。这些在区域本土教育实践基础上动态生成的特色改革模式,从多角度、多侧面折射出了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实践内在逻辑策略的现实有效性。  

四、 营造共同体: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实践的路径  

如果说理念塑形引领了改革的实践方向、实地生成廓清了改革的实践策略,那么采用何种方法才能将上述逻辑内容真正高效地转化为改革实践的具体行动路径呢?形成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完整的实践逻辑轨迹,便成为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营造共同体是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整体推进的现实路径  

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实践逻辑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对各层面多元变化的复杂因素进行整合与协调。所以,在改革实践逻辑的行动层面所要做的是找到实现改革整体协调推进的现实路径——营造共同体。这里所提及的共同体是指一种基于教育改革现实的能够凝聚多方因素的整体协作平台,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一是智慧共同体,汇聚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内外具有基本教育共识的各类教育理论与实践智慧的对话交流平台;二是资源共同体,聚集区域教育改革实践内外各种环境、物质、人力等相关资源的协调配置平台;三是行动共同体,聚焦破解区域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难点的多方行动力量的合作攻坚平台。上述三个层面共同体的营造实则是建立了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智慧——资源——行动多方凝聚、多元融合的实践路径体系,为整体推进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营造共同体的实现:实践智慧与行动资源的汇集  

对于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智慧、资源、行动三个层面的共同体营造,在现实中可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改革实践智慧的汇集,以理念塑形所形成的区域本土教育改革理念为核心,辐射、吸引、联合不同圈层的个体或群体关注、思考、碰撞、研究、深化改革的观念、思路、方法等问题,凝聚和激发各方的智慧,形成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实践的智慧云。二是行动资源的汇集,在区域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人力资源与行动设计是行动资源汇集的关键。其中,人力资源是改革行动的核心资源,行动设计是破解改革难点、重点的突破口。因此,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不同的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开始了相关的人力资源建设,如人力资源专业化发展委员会的建立、区际联动工程的启动等,在最大程度上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提升;而在行动设计上,各改革实验区也均制定了本地区的改革行动计划与重点改革项目或工程。  

(三)营造共同体的力量:具有立体波状效应的改革行动  

通过共同体的营造,区域教育综合改革逐渐呈现出波状化的立体推进格局。所谓立体,是指改革的实践行动不是单一层面的推进,而是包含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多主体。例如,各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都不同程度地通过决策咨询、课题引领、项目推进、联动发展、区际辐射等方式全面带动区域内外的教育改革实践。所谓波状化,是指在智慧、资源、行动等共同体的凝聚与辐射下,改革的行动和后期效应不是昙花一现,而是一种可持续的且不断深化影响的改革趋势。例如,各地在区域教育综合改革中,不断推出多层面、系列性且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教育改革措施,区域内外的改革示范效应也愈加强烈,从而形成了政府重视、学界关注、社会满意的良好局面。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7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