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元:健全体系分类指导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近年来,吉林大学把深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学校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完善工作体系,健全体制机制
“十二五”以来,学校成立了由书记、校长负责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研究院,制定了系列相关政策文件;累计投入专项经费3689.5万元,教务、学工、就业、团委等部门协同配合,“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四到位。
二、分类指导,构建层级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通识教育。学校聘任171名创业指导教师,设置创业通识教育必修课和专业教育选修课,2013年以来,两位创业导师因业绩突出由校长直聘为教授职务。
其次,针对有创新创业意愿学生,开展实训教育。学校建立了14个校内实训基地和创业苗圃,“十二五”以来,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共结题2863项,参与人数占本科生总数的40%,学校连续三届在“挑战杯”创业大赛中金奖总数排名全国第一,参加四级赛事总人数达到3000余人。
再其次,针对创业学生,提供优质的孵化环境和扶持保障。学校依托吉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了“学生创业专区”,目前已有35家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双高的学生创业企业免费入园孵化,并与省内外40余家创新创业孵化器保持密切联系。
三、结合学生创业特质,构建三种创新创业模式
第一种是高科技成果转化型。以学生知识技能为基础,以学校已有科研成果为依托,通过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二种是“互联网+”产业型。以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平台为支撑,借助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基因注入传统产业,创新营销模式。第三种是公益创业型。以学生创新思维结合公益导向,明确创业目标,用收益做公益,将“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
目前,学生创业意识显著提升,2014年毕业生申报自主创业人数比例接近毕业生总数的1%。我们期望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创业毕业生达到毕业生总数的3%至5%。2015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吉林大学视察工作,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路径和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作者李元元系吉林大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5年6月13日第2版